
传统技术制粒成本高中国采用的制粒方法均为传统生产方法,木质颗粒的制粒原理见图1,它与现有的饲料制粒方式相同,即原料从环模内部加入,经由压辊碾压挤出环模而成粒状。其工艺流程见图2,包括原料烘干、压制、冷却、包装等。该工艺流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首先在颗粒压制成型过程中,压强达到50~100MPa,原料在高压下发生变形、升温,温度可达100℃~120℃,电动机的驱动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第二,原料的湿度要求在12%左右,湿度太高和太低都不能很好成粒,为了达到这个湿度,很多原料要烘干以后才能用于制粒;第三,压制出来的热颗粒(颗粒温度可达95℃~110℃)要冷却才能进行包装。后2项工艺消耗的能量在制粒全过程中占25%~35%,加之成型过程中对机器的磨损比较大,所以传统颗粒成型机的产品制造成本较高。2.对生物质能颗粒燃料认识不够深大多数人对生物质能颗粒具有高能、环保、使用方便的特性认识不够,甚至许多用能单位根本就不知道有生物质能颗粒产品,更谈不上认识和应用。3.服务配套措施跟不上生物质能颗粒产品生产出来后,运输、贮藏、供应等服务措施跟不上,用户使用不方便。
近两年市场对于生物质颗粒的需求量巨大,不同的生物质燃料厂家使用相同的机械、相同的原料生产出的保定颗粒燃料也会有所不同,要提高生物质颗粒燃料的产能要从模具、原料、机器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们来了解一下:像新购买的模具在正式使用以前要进行研磨。研磨的方法相对比较简单,用机油、沙子、木屑等的混合料压制几次就可以了。在原料上主要是为了调节原料的含水率。压制生物质颗粒时要求木屑锯末等原料的含水率保持在13%左右,含水率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生物质颗粒的产量。要事先将颗粒机的参数调节好,像压辊与模具之间的间隙。不同的物料会需要不同的间隙,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有时生物质颗粒燃料的产量低,就有可能是因为间隙没有调整合适。如果是这种原因影响生物质颗粒燃料的产能可以让厂家帮忙调整好。平时对机器也要做好一定的保养,及时更换坏掉或者要淘汰的模具。要杜绝影响生物质颗粒燃料产能的原因。
生物质颗粒是多种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组成的复合体,其化学组成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提取物等。生物质颗粒的化学组成可大致分为主要成分和少量成分两种。主要成分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组成,存在于细胞壁中:少量成分,又称提取物,是指可以用水、水蒸气或有机溶剂提取出来的物质。这些物质在生物质中的含量较少,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腔和胞间层中。木质素在纤维素之间相当于黏结剂。因此生物质颗粒机加工的橡木生物质颗粒燃料是不需要添加任何粘合剂的。不结焦生物质颗粒厂家生物质颗粒的生产分为三种,不结焦生物质颗粒厂家来一一介绍:一、冷成型即在常温下将生物质颗粒高压挤压成型的过程。其粘接力主要是靠挤压过程所产生的热量,使得生物质中木质素产生塑化粘接。冷压成型土艺一般需要很大的成型压力,为了降低压力,可在成型过程中加入一定的粘结剂。二、热压成型土艺的流程为:原料粉碎、干燥混合、挤压成型和、冷却包装。根据原料被加热的部位不同,将其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料只在成型部位被加热;另一类是原料在进入压缩机构之前和在成型部位被分别加热。三、常温湿压成型。纤维类原料经一定程度的腐化后,纤维变得柔软、湿润皱裂并部分降解,易十压缩成型。利用简单的模具,将部分降解后的农林剩余物中的水分挤出,即可形成低密度的压缩成型燃料。
冬天又到了,又到了供暖取暖的季节,随着清洁能源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地方采用了生物质颗粒燃料,包括普通家庭供暖、企业工厂办公供暖都用上了生物质颗粒取暖炉,而且在生物质颗粒那么多原料中,很多专业的人都愿意选择松木颗粒,到底是为什么呢,一起来看看:首先肯定是因为松木颗粒燃料的热值高,高达4200-5000大卡/公斤,这是其它普通木质颗粒比不上的。其它几个原因也不能忽视:1、松木颗粒燃料能够替代传统式然料,如煤碳,能够 多方面降低空气污染物的排污。因为生物质燃料在点燃全过程中排污的CO2与生长发育全过程中植物光合作用所消化吸收的CO2相同多,因而从循环的视角看来,从生物质燃料点燃到气体的CO2净消耗量为零。2、松木颗粒燃料燃烬率高到燃烧率: 98.22%3、有效解决废料农作物。假如秸杆,花生壳、锯末、木屑等废料的粮食作物大自然烂掉,就会造成很多的甲烷气体。一般觉得甲烷气体的全球变暖是CO2的21倍。将废料的农作物变为然料,将废弃物变为藏宝,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保护生态环境。4、松木颗粒燃料是这种环境保护、清理、能再生的新能源燃料。松木颗粒燃料是运用新技术应用及专业设备将各种各样粮食作物秸杆、木渣、天然竹粉、花生壳、玉米秸秆、麦草、麦秸麦糠、树技叶、夏枯草等缩小炭化成形的智能化清洁燃料,不用一切防腐剂和粘接剂。就能处理乡村的 生活保障新能源和居民收入,也是兴盛的生物质发电专用型然料,松木颗粒燃料还可以立即用以大城市传统式的燃煤蒸汽锅炉机器设备上,可替代传统式的煤碳。